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龙舟回到岸边。
礼让之下,李知行所乘的龙舟获得了头名。
衙役们开始清理祭台,准备献三牲。
围观的百姓们肃穆而立,脸上带着虔诚的神情。
祭坛上,摆放着精心准备的三牲——一头肥硕的牛、一只洁白的羊和一头健壮的猪。
它们被清洗得干干净净,身上披着彩带,显得格外庄重。
三牲的旁边,摆放着各种祭品,如瓜果、鲜花、美酒等,这些都是百姓们自发的捐献,表达对龙女的敬意和供奉。
李知行经历了龙舟竞赛,身上的衣服却丝毫不湿。
在礼房书吏的安排下,他走上祭台,开始诵读祭祀的祷文。
“维天宝三十一年九月四日,白石县县令李氏谨以清酌庶馐,致祭于龙女之神,以祈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”
“天降神灵,龙女显圣。泽被苍生,恩义无疆。”
“李氏谨以至诚,敬奉祭文,愿龙女垂慈,赐福于斯。”
李知行慢条斯理地诵读了约一刻钟,旁边的范宁阳微阖双目,打起盹来。
他最终颂毕:“祷告既毕,伏惟尚飨。李氏再拜,稽首顿首。”
围观的衙役和书吏们全都开始鼓掌。
掌声传递至人群外围,百姓们也鼓起掌来,层层叠叠,经久不息。
至此,祭祀仪式完毕。
李知行下了祭台,准备让衙役们割开猪、牛、羊肉,分给在座所有人共享。
此刻,远远的天边涌起了一道雪线。
横炼江上风起云涌,波涛如怒。
雨点开始落下,起初是稀稀落落,很快就变得密集如注。
雨滴打在江面上,溅起无数水花,与江水的翻涌交织在一起。
江水在风雨的驱使下,变得更加狂野。
波浪层层叠叠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江水撞击着岸边的岩石,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。
李知行怔然看着突起的波涛,宛然出神。
一个巨浪打来,竟将江边祭台上的三牲卷入河中。
“龙女娘娘带走了祭品!”人群中不知是谁呼喝起来。
这呼喊声此起彼伏,传递到人群外围,无数人当场跪倒,在地面上磕起头来。
“龙女娘娘显灵!龙女娘娘显灵!”
李知行回头,发现一贯精明能干的范宁阳和王子息也目瞪口呆,说不出话。
在天意面前,人力实在狭小难为。
李知行不信显灵之说,让衙役们前去打捞祭品。
江下空空如也,善水性的几个衙役潜水下去,发现江水清澈如许,旁无一物。
这么快就被江水冲走了!
天宝三十一年的龙女祭祀,以祭品落水告终。
李知行的名声却因此而上升许多。
自从他主持了龙女祭祀,百姓对他交口称赞,赞许他“仁德广被,恩泽及人”。
县衙之前,经常听闻老幼妇孺的议论纷纷。
“县令真乃仁者,心系百姓,祈雨求丰,使吾等得以饱食暖衣。”
田间地头,农人挥锄之余,亦相谓曰:“县令明智,知天时地利,祭祀龙女,以保丰收,实为吾等之福星。”
儿童嬉戏,唱诵县令之德,传为佳话。
每逢休沐之日,百姓自发聚集,颂扬县令之政,言其得龙女庇佑,使四野丰稔,民心归附。
家家户户,因丰收而喜气洋洋,无不感念县令之恩。
县令之名遂成美谈,百姓咸称其为“民之父母”。
李知行端坐在大堂上审理旧案,范宁阳神色愉快地进来,向他报喜。
“恭喜大人,县学里的生员又有了新的贺文,请您一观。”
李知行接过,发现是《祝龙女祭祀》。
满篇洋洋洒洒,长达七千余字,引经据典,赞颂了李知行的德才兼备,祈祷龙女保佑白石县风调雨顺。
李知行淡淡地看过,面上并无喜色。
他让人将贺文贴在衙门入口公告处,供来往行人观看。
此时会有贺文,李知行不太惊讶。
因为关系到生员们命运前途的县试,即将到来。
白石县学里的生员们,正憋足了劲儿地讨好李知行,希望他能够提供一些题目范围,作为参考。
李知行想起前世。
白石县学里出了一桩舞弊大案,牵连甚广,最终告到建宁府知府处。
李知行和范宁阳也因此喝了一壶,被斥责为“无能”。
今生再来一遍,李知行不能再重蹈覆辙,他势必要控制县学,主持县试。
但是县学里上到教谕,下到生员,各个都不是好惹的主。
心思所致,他放下卷宗,换过常服,慢慢踱步到坐落在县丞东侧的县学处。
县学建筑分东西两路,基本对称。
西路前庙后学,依轴线方向渐次布置泮池、棂星门、戟门、先师庙及两庑、明伦堂及两斋十二间。
东路除了儒学门、仪门一间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射圃、省牲所外,尚有启圣祠、神厨、神库二间、祭器库、教官宅六间、夹房各间等。
他不需带领,熟门熟路地前往生员们上课的明伦堂。
此刻明伦堂中正进行着一场日常考试。
李知行将后门推开一道小缝,静静地看着,没有惊动任何人。
教谕林晓远正在台上坐着监考,手中拿着一本书卷,摇头晃脑地读着,对台下发生的一切置若罔闻。
有生员将小抄写在纸条上,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处,往试卷上誊写。
有生员将小抄写在桌腿上,不断低头去看,再抬头装作若无其事。
有生员将小抄写在手臂上,用袍袖遮掩,打开袍袖后露出一条墨色的胳膊。
有生员之间传递纸团,将答案互相传抄。
有生员之间索性互换卷子,将答案记下,再换回来继续写。
考场如此热闹,台上的教谕浑然不觉。
李知行站在后门处,心中淡淡地叹息。
混乱至此!
就他所知,这一届能考过府试的,只有两人。
一人是沈家的俊杰,唤名沈九郎。
另一人农户出身,唤名宋自明。
两人最后都通过了县试、府试和院试,成为了当地的秀才。
他仔细看去,宋自明谨慎地坐在书桌前,规规矩矩,靠自己认真答题。
沈九郎竟然拿着小抄,奋笔疾书。
李知行心下计较,但他并未多言,从后门处悄然离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