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一个深夜,趁着监工不注意,李狗子带领着弟兄们悄悄地溜出了工地。
他们穿过田野,越过小溪,一路小心翼翼地躲避着追捕。
经过几个不眠之夜,终于回到了熟悉的平阴乡。
然而,回到家乡并不意味着安全。
李狗子和弟兄们成了逃犯,他们必须隐藏自己的身份,躲避官府的追捕。
他们在乡间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,白天不敢出门,夜晚则四处躲藏,生怕被人发现。
尽管生活充满恐惧,但李狗子的心中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轻松感。
他不再被沉重的砖石和无情的监工所束缚,小心地过了几日,看看风声,他又出来招摇撞骗。
这一回,他直接讹上了平阴乡长。
李狗子带着几个心腹弟兄,悄悄地摸进了平阴乡长的民宅。
他们穿着深色的衣物,脸上涂着黑灰,尽量在夜色中隐匿自己的身形。
李狗子的心中情感复杂,既有对过去被送往劳役的怨恨,也有对未知结果的紧张。
他们悄无声息地绕过了几个守卫,然后潜入了乡长的书房。
李狗子一脚踢开了门,惊动了正在灯下翻阅账本的平阴乡长。
“乡长大人,别来无恙啊。”李狗子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嘲讽。
他大步走进书房,弟兄们紧随其后,将乡长团团围住。
平阴乡长起初一惊,但很快镇定下来。
他认出了李狗子,眼中闪过一丝焦躁的情绪:“李狗子,你竟然敢回来,不怕再次被抓去劳役吗?”
李狗子冷笑一声,从怀中掏出一把锋利的匕首,轻轻地拍打在手心上。
“乡长,我这次回来,不是跟你叙旧的。我在外面吃了不少苦,现在需要一些补偿。”
乡长心中一紧,他知道李狗子是个无赖,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:“你想要什么?”
“简单,”李狗子坐到了乡长的对面,伸出手比画了一个数字,“这个数的银子,不然的话,我会让全乡的人都知道,乡长你是如何‘照顾’我们的。”
乡长脸色一变,他没想到李狗子的胃口这么大。
“你这是在讹诈我!”
“随便你怎么说,”李狗子站起身,逼近乡长,“明天这个时候,我要看到银子。不然,后果自负。”
李狗子和他的弟兄们没有多做停留,在乡长家里待得越久,风险越大。
他们迅速离开了乡长家,消失在夜色中。
平阴乡长独自一人坐在书房,面对着被敲诈的现实,心中五味杂陈。
他知道李狗子是个说到做到的人,如果不给钱,明天可能就会有更多的麻烦找上门来。
而李狗子,虽然表面上看似得意,但他的内心也明白,这种讹诈的行为无异于玩火。
一旦官府认真追查起来,他和他的弟兄们将面临更大的危险。
但是,为了生存,为了那一线可能的自由,他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。
书房中,烛光昏黄摇曳,乡长与师爷相对而坐,气氛沉重。
李狗子的讹诈如同一根刺,扎在乡长的心上,隐隐作痛。
乡长沉声开口:“李狗子此子胆大包天,竟敢向我索要银两!”
师爷捋着胡须,沉思良久,缓缓道:“乡长,李狗子虽是地痞无赖,但若公然对抗,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骚动。此事需从长计议,暗中解决。”
乡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:“师爷的意思是……”
师爷微微点头,低声道:“李狗子若突然消失,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”
乡长沉默片刻,最终下定了决心:“就依师爷之计,此事务必做得干净利落,不留痕迹。”
师爷领命,开始策划一场精心设计的行动。
他们决定在李狗子收取赎金的夜晚行动,制造一场看似意外的事故,让李狗子永远闭嘴。
三日后的夜晚,乌云遮月,李狗子带着几个弟兄,如约来到乡外的破庙。
他们手持火把,照亮了庙内每一个角落,却喧哗如故,嬉笑打闹。
弟兄们恭维李狗子:“老大,还是你见识深远,带领兄弟们脱离苦海,还能讹上一票!”
李狗子脸上笑开了花,炫耀道:“跟着我生活过的滋润!不用像那些死脑筋一样劳作,自然财源滚滚。”
弟兄们都拍手称赞,在破庙里等待着乡长的到来。
乡长和师爷早已安排了数名身手敏捷的暗卫,隐藏在夜色之中。
他们如同夜色中的幽灵,悄无声息地接近李狗子一行人。
突然一阵冷风刮过,火把摇曳,庙内光线一暗。
李狗子感到一丝不祥,正欲转身查看,却感到后脑一痛,眼前一黑,便失去了知觉。
暗卫们迅速行动,将李狗子及其弟兄们一一制服,整个过程悄无声息,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。
随后,他们将李狗子的尸体伪装成醉酒溺亡,丢弃在附近的河中。
河水拍岸,波涛滚滚。
第二天,乡民们发现了李狗子的尸体,纷纷传言他是因酒后失足落水。
乡长和师爷在公开场合表示哀悼,心中却暗自松了一口气。
李狗子的死,如同一块石头沉入河底,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,甚至乡人看到他们的尸体,反而拍手叫好。
平阴乡里,绝大多数都是朴实劳作的农民,像李狗子这样的刁钻实在少数。
官府的秋收令下,大家不敢不从。
清晨,天刚蒙蒙亮,村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。
他们将一袋袋精选的稻米、一筐筐新鲜的蔬菜、一捆捆扎好的棉布等农产品装上牛车或肩挑背扛,准备送往县衙。
这些农产品是他们根据官府规定的比例,从自家的收成中精心挑选出来的。
一路上,村民们络绎不绝,有的步行,有的赶车,沿着乡间小道向县城进发。
他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,但眉宇间也难掩对即将缴纳税款的忧虑。
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,秋税是一年中较大的一笔支出,直接关系到家庭接下来的生活安排。
抵达县城,县衙外已是人头攒动。
农民们按照所属的乡里分组,有序地在县衙前排起了长队。
县衙门口高悬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衙役们在门口维持秩序,指导农民们如何递交税赋。
税官们坐在帐桌前,忙碌地核对着农民们递上的税单和农产品。
他们检查稻米的成色,称量重量,确保每一份税赋都符合朝廷的标准。
农民们耐心地等待着,有的轻声交谈,有的默默祈祷,希望今年的秋税能够顺利完成。
在队伍中,有经验丰富的老农,他们对缴纳秋税的流程了如指掌,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农夫,脸上带着对这一重要仪式的好奇和紧张。
李知行静静地看着书吏和农民们和谐融洽的一幕,心中充盈着喜悦。
然而,想起几位乡长私下的小动作,李知行又皱起眉头。
他转身问衙役:“前些日子,去修龙女庙的李狗子如何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