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三章 去最熟悉的地方赚钱
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     何成花了一晚上的时间,几经修改,终于完成了一篇万字稿件。
    下意识的伸了个懒腰,一抬头,何成意外的发现天已经亮了。
    何成意外的并不是自己的专注能力,他从不怀疑自己的专注能力,他意外,或者说惊喜的是自己的身体能力。
    因为四十岁之后的自己不管大脑多么专注,身体已经支撑不起来了。
    这样沉浸式的坐在桌子前写一个通宵的稿子,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
    这就是年轻的资本嘛么?
    不仅拥有更多的时间,这些时间的天然质量还更高一些。
    这一刻,何成更珍惜这一次的重生了。
    也不知道的写文的兴奋度还未散去,还是重生的兴奋又一次卷来,何成此时并没有太明显的困意,便决定出去吃点早饭。
    “嘛呢?”
    “瞎溜达呗。”
    一出门,何成便看到了两名中年男子在打招呼。
    两人是何成的邻居,一人叫闫为良,另一人叫孙安民,两人此时差不多刚过四十,还是一头的黑发,20多年后,两人都已是满头的白发了。
    而在何成的记忆里,从他住到这里开始,这两人就一直在瞎溜达。
    等到2023年,何成难得路过这里进来转转的时候,早已满头白发的他们还是在瞎溜达。
    至于他们这一生为何为如此潇洒。
    无他,唯父有钱尔。
    何成从两人的身边走过,可还没走远,就听到了闫为良的声音,“这娃太内向了,进了社会可不好搞啊。”
    是啊,此时的何成确实很内向,但二十多年后,何成却变得非常的外向,在几万人面前演讲也完全不紧张。
    为什么呢?
    大概是因为有钱了,有社会地位了吧。
    毕竟人在金钱面前,都是会变的。
    何成先找到了最近的邮局把已经装进信封的稿子投进了邮箱,然后走到了胡同口的一家早餐店。
    “老板,灌肠儿,炒肝。”
    灌肠儿和炒肝,在90年代的燕京特别火,而且这两个食物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食物的名字跟食物本身的关系多少有点偏远。
    灌肠儿没有肠,炒肝不用炒。
    “再来碗儿面茶?”老板看到何成,笑着问道。
    “行,来一碗儿。”
    面茶,糜子面熬成面糊,跟茶同样没有半毛钱关系,喝的时候有讲究,不能用筷子也不能用勺子,就得直接拖着碗底喝。
    “自己找位子坐。”
    “好嘞。”
    这是何成经常吃的早饭店,所以跟老板早就相熟了。
    只可惜不久后燕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,这一片胡同虽然留下了,可不少店铺却带着何成的青春一起消失了。
    有时何成不禁会想,时代的快速发展,改变了城市的样貌,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记忆的样貌。
    就像这家店的食物,何成记了一辈子,可它的味道总是模糊的。
    直到这今天,何成终于能够尝到这些食物准确的味道了。
    并且得以确认,果然,跟记忆里的味道是有差别的。
    心满意足的干了一顿早饭,何成开始考虑怎么赚钱的事情的。
    昨天这一晚上光顾着写稿了,关于赚钱的事情还是没有什么头绪。
    一个多月的时间,怎么样才能赚出点像样的本金呢?
    “Holle,Holle,你耗!”
    几分钟后,正当何成陷入沉思,一声别扭的你好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    闻声望去,何成便看到了一对年轻的金发情侣,正在跟一名黄包车师傅艰难的进行着沟通。
    “黄包车...外国人...胡同游...”
    看到这个画面,何成不自觉的就想到了从1994年开始突然火起来的燕京胡同游。
    但这件事情其实还得追溯到1990年,一场燕京亚运会,直接在国际上带火了燕京。
    在1990年之前,国外对华夏主要还是停留在特别破旧的印象里。
    那个时间段里对华夏感兴趣的人,更多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兴趣,觉得华夏是一个很神秘的古国。
    直到1990年的亚运会,终于让国外不少人看到了一个跟印象中完全不同的燕京,完全不同的华夏。
    再加上华夏本身的古国神秘面纱依然存在,1990年开始,来燕京旅游的外国人开始暴涨。
    在这样的背景下,1994年,燕京胡同游开始流行起来,并成为了外国人来燕京旅游的必选项目。
    不过经历过燕京亚运会的人都知道,为了办好这场亚运会,老百姓真的付出了不少。
    “燕京旅游热,外国人必游项目...”
    在脑中过了一遍这段历史后,何成的脸上慢慢的浮现出了一丝笑容。
    “1996年,还有一个很火的外国人来燕京必游项目啊!”
    “老板,钱放这儿了。”
    何成把钱放在桌上后,直接回家骑上了自行车,一路向东。
    他的目标,是潘家园!
    作为文物相关的工作者,还是毕业于90年代的文物相关工作者,自然很难跟潘家园没有交集。
    毕竟淹死的,往往都是会游泳的。
    而且在业内有这么一句话:
    把真的摆出来,专家认错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。
    但把假的摆出来,专家认错的概率足以高达十分之一。
    说白了,专家学的,是鉴真的能力,而不是鉴假的能力。
    可人这一辈子,道理都听过,真想明白,总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    何成和很多学这一行干这一行的人一样,曾经也是自信满满的想到潘家园来捡漏,然后就被潘家园狠狠的教育了一番。
    不过也因为跟潘家园的这段爱恨情仇,何成对于潘家园还是很熟悉的。
    包括他的发展,包括他的玩法。
    潘家园成立时间是1992年,但这只是潘家园被官方承认的时间。
    如果关注的是那个神秘的潘家园,那么1992年并不是潘家园成立的时间,恰恰是潘家园死亡的时间。
    潘家园真正的黄金期,是80年代。
    80年代初,最开始是一帮二道贩子在这里进行着各种交易。
    等到1982年之后,燕京人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市场,一些燕京人开始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卖,有心之人逐渐发现,这里边宝贝可真不少。
    很快,来自全国各地的“淘宝人”纷纷涌向了潘家园,燕京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了这个事情,潘家园开始快速发展。
    等到1985年,潘家园已经很热闹了,而且是影响全国的那种热闹。
    而且在1985年前后的六七年时间里,从潘家园出去的宝贝是真的不少。
    有人用几十块钱就买到了乾隆青花瓷器。
    等到了1990年,潘家园的真东西就很少很少了。
    一来,把家里东西拿出来卖的燕京人越来越少了,毕竟真东西是有限的,散落在民间的,也就那么点东西。
    至于盗墓的,官方抓的越来越严了。
    二来,因为这行是暴利,相关的一些团队开始成熟起来,这些团队建立了非常强大的渠道,如果有人要出什么东西,还没等到潘家园,已经被截下来了。
    只能说,80年代的潘家园真的是充满了神奇色彩,如果有机会去跟那个年代长期逛潘家园的人聊一聊,绝对精彩。
    这里边还有不少悬疑故事呢。
    1992年,潘家园旧货市场得到官方认证,整体名气确实是更大了,但这里的真东西基本上没有了。
    可以说,90年代的潘家园,想要淘到真东西基本上是万里挑一。
    而2000年以后的潘家园想要淘到真东西,那就是凤毛麟角了。
    不过也正是因为1992年官方认证了潘家园市场,这个市场的神秘气息又跟华夏本身的神秘气息特别适配,所以在90年代的这场燕京游热潮中,潘家园,同样成为了外国人的必游项目之一。
    何成一边回忆着潘家园的往事,一边快速踩着脚踏皮往潘家园去。
    一小时后,何成来到了潘家园。
    此时的潘家园,还属于路边市场,大家都是以路边摆摊的模式进行着售卖。
    而在潘家园的几个路口,虽然现在还是清晨,却已经能看到很多外国游客了。
    因为国外做攻略的人为了噱头,经常会把潘家园的清晨描写的格外的神秘。
    所以潘家园的清晨格外的吸引外国人。
    扫了一圈现场的外国人,何成淡淡一笑,“重生回来赚的第一笔钱,不会是米金吧?”
验证码: 提交关闭
猜你喜欢: 九域剑帝 这个武圣血条太厚 DC新氪星 成影帝了,系统才加载完 恶龙,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 从满眼红名开始 离婚后,我能听到未来的声音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仙尊,时代变了 人在中世纪,抽卡升爵 挟明 简行诸天 寒门崛起 海上求生:她能听见万物心声 美利坚:我来是留学,不是留情啊 我修仙全靠被动 你的寿命余额不足 无限修道系统 叶天明江暮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