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

第二十三章 元正

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     和瀚文分手后,明和看时间尚早,突然想去探望二兄。
    好在这里离大慈恩寺不远,明和想着心事,不知不觉走到了慈恩寺。
    正遇上休息日,来大慈恩寺烧香拜佛、观佛塔、逛寺庙的善男信女人山人海。
    许多老百姓,带着孩子来寺庙听讲座,让孩子从小多感受佛家恩泽,希望孩子一生平安喜乐。
    明和走过熟悉的路线,突然站住了。
    这里,是他上次追上鉴真的地方。
    那日,他气喘吁吁地追上掉了度牒的鉴真时,鉴真用一种惊讶地眼神看着他,当时明和没有查觉任何异样。
    此时,迟钝的他好像突然明白过来。
    自己来看二兄,只是一个借口。
    原来,他真正想找的人是鉴真。
    李川知道,鉴真是扬州人氏。当时的扬州,是仅次于长安、洛阳两京的繁华城市。
    李川的语文学得不好,只记得唐诗里有“十里长街市井连”、“夜市千灯照碧空”等,就是描绘扬州当时兴盛景况的。
    扬州不仅商业繁荣,而且人文荟萃,佛教文化也很发达。
    鉴真生逢此时此地,加上父亲也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,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。
    他此次来长安,虽说是受具足戒。但主要是想在长安学习佛法。
    学成后,鉴真回到扬州,担任大明寺主持,教授戒律。
    鉴真大师去日本之前,在中国弘法期间,曾行经广西、广东、江西、湖南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传授菩萨戒,不但净化了人心,而且也净化了社会。
    即使后来不幸失明,仍然到处讲律、授戒、建寺、造塔、修寺、救济贫民。
    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,既从书本上学,也从实践中学,真可谓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。
    明和不知不觉被鉴真吸引。他想,既然上天安排他来到大唐,一定会让他再次遇到鉴真。
    明和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鉴真,只好先去找二兄打问。
    一个小沙弥告诉明和,慧心师兄正在做佛事。
    明和再问:“小师傅,那请问上次在这里进行具足戒仪式的鉴真大师还在本寺吗?”
    “小僧不知。”
    明和好失望,本以为上天会安排他和鉴真的再次相遇。
    想想大唐现在也是七、八千万人口的泱泱大国,自己有幸能遇到远道而来的鉴真,还真是缘分!
    至于这缘分从哪里来的,明和也不自知。
    明和等了半个时辰无果,只好走了。
    回到家里,明和看到客厅坐着一位陌生的中年妇女,正和母亲说话。
    明和没有在意,回自己房间看书去了。
    等那妇人走了,明和从母亲那里知道,她是附近的一位媒婆,来为大兄说亲。
    按照唐代的户籍制度,明言已经是“丁男”,确实到了成家的年纪。
    阿娘说,这家的姑娘父母是农民。家在丰邑坊。
    姑娘今年十五岁。据媒人说这孩子长相端庄秀丽,平日在家纺线织布,爱护弟妹,孝敬长辈,是个能胜任长媳妇的孩子。
    明和一听姑娘年纪,顿时急了,他冲母亲喊:
    “阿娘,她才十五岁,是不是太小了些?和孩儿年纪相仿。”
    母亲看着一向稳重的明和突然急了,呵斥他道:
    “你这呆子,阿娘十四岁就嫁给了你父亲。十五岁已经不小了!明年过门也就十六了。再不嫁人就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。”
    明和知道,古人寿命短,所以结婚很早。
    但听说未来的大嫂仅仅比自己年长一岁,他还是不能接受。
    想到两个天真可爱的妹妹,十年以后就要嫁做他人妇,明和简直觉得不可思议。
    尽管知道母亲生气了,明和不死心,再问母亲:
    “阿娘,长兄在长安城外护城保国,如何能回家相亲?”
    明和想出种种借口阻拦此事,仿佛想保护那个15岁的女孩子。
    母亲解释道:
    “不打紧,明言他有假呢!只要你父亲同意,阿婆(媒人)可以先去姑娘家提亲,等一切妥当了,再唤你大兄回家迎亲即可。”
    明和问母亲:“阿娘,大兄和姑娘还没见面呢!”
    母亲说:“迎了亲自然就见面了,以后见面的时候多着呢!”
    母亲没有明白他的意思,明和耐着性子说:
    “阿娘,明和觉得不妥。如若他们互相不喜欢,一辈子在一起多痛苦啊!如若他们提前见面,互相了解爱慕,以后结婚了也会和和睦睦,这样多好!——应该让大兄回来见上姑娘一面。”
    看明和如此着急,母亲劝他:
    “明和,你说的也有道理。但你大兄回来一趟不容易,短暂的假期应该留给他们新婚的时候。再者,娘和你父亲也是迎亲第一天才见到,和儿不必为此事过于焦虑。”
    明和听母亲这样说,知道自己是无能为力了。
    他叹了一口气,转身回屋了。
    接下来,家里开始忙活起来。
    别的事情还在其次,主要是盖房子。
    父亲母亲一合计,三个儿子年纪都不小了,准备在院子西面盖一排新房。
    新房正中两扇大门。走进其中一间,是为客房,客房里套着一间卧室。
    两套新房结构相同,只是一间卧室朝北,一间卧室朝南。
    明言是长子,阿娘准备将朝北的新房布置为大儿新房。
    明和没想到,靠着父亲和坊里的邻居帮忙,新房子很快就盖好了——唐代人真是个个聪明能干!
    此时,已近年关。
    长兄和二兄均不能回家过年。
    长兄此时已经收到父亲来信,知道三、四月里要迎亲,元正期间不能休假。他希望多攒点假期,回家以后好好休息一阵子,所以没有回来过年。
    二兄在寺庙,每年正月里,是大量香客进香拜佛、布施捐赠的高峰期,更不能回家。
    此时,唐玄宗下了《假宁令》:元正、冬至,各给假七日。
    元正,就是春节大年初一。只不过唐代还没有“春节”一说,唐代叫做“元旦”、“元日”或者“正元”等。
    唐玄宗一共给了七天假:除夕及之前三天,和初一(即元日)、初二、初三。
    有白居易诗为证:共知欲老流年急,且喜新正假日频。
    子时一到,街上钟鼓齐鸣,辞旧迎新。
    大唐时还没有火药鞭炮。只有“爆竿(亦称爆竹)”,明和拿出准备好的爆竹点燃,因为竹节中有空气,被火烧爆的时候会噼里啪啦地响。
    明和同阿玥、阿璐一起给父亲、母亲行礼:
    “孩儿祝福父亲、母亲大人福延新日,庆寿无疆!”
    父亲、母亲受过祝福,请孩子们坐下,案子上摆放着茶点、屠苏酒、五辛盘、假花果、胶牙饧。
    白居易诗中有“岁酒先沾辞不得,被君推做少年人”。
    说得是唐代饮酒以年龄幼长为序。从少到老一轮下来,年长者连三杯,以示安慰,称之为 “蓝尾”。
    意思是年长最长,当仁不让地成为最末一人,连饮三杯。
    唐代人过年爱吃甜食,比较著名的就是“胶牙饧”。饧,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“麦芽糖”。
    是用小麦、大麦或者糯米制成的甜品。明和尝了尝,它比较粘软,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。
    在当时的大唐,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,蔗糖还很不普及,一般老百姓见不到。
    所以,胶牙饧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。
    初一早上,兰陵坊家家户户院子里竖起长长的竹木竿,竿顶飘扬着纸或布做的长条形旗子。风来抖动,称为“幡子”。
    阿娘告诉明和,今日会昌寺法师文溆,要开讲《华严经》,据说文溆法师被认为是长安城中俗讲第一人,希望明和能带着妹妹们陪她去听俗讲。
    明和高兴地答应了。
    新年假日里,人们入寺听法师俗讲,感受到九天佛国的无限美好,惊叹行善积德的诸多神迹,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。
验证码: 提交关闭
猜你喜欢: 维度乐园,我是召唤系使徒 勇者可以不活,但不能没活 潜修十五年,开局一品绝巅! 涂家的基因彩票[年代] 龙族:从系统托管开始的屠龙 北美暴警:从抓捕吹牛老爹开始! 无限轮回:我才是怪物 鸿蒙霸体诀 却雀[京圈] 书在我这里 重启人生 摆摊也要做四休三 年代文里的暴发户 人在斗破,预支成帝 东京少女们大有问题 惊涛落日 娘子,你们听我解释 妻控 过河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