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如今,王莽已稳坐宰衡之位,接下来的路,还需继续以周公为镜,深化这几年来所推行的改革。
王莽所追求的从来都不是什么金钱权利,那些都只是达到目的过程中的手段罢了。
他向往是周公与孔夫子所倡导的“德行”以及儒家之理想国。
只是他从未想过,在自己每一步充满算计与谋划中,动作早已变得畸形。
甚至在他那有些神经敏感的性格下,早已在不知不觉间,一步步迷失在
了权力的游戏之中。
随着其野心与欲望,在这权力的巅峰上越发膨胀,等待着他的只有下一次更猛烈的爆发……
谈及儒家理想,或许觉得深奥难懂。
然而,若以当前大汉盛行的今文经学观点来解读,其核心便是天人合一、君权神授的“君主论”。
这要求君主必须恪守道德、实施仁政、敬畏鬼神。
而从古文经学的视角来看,儒家理想则更侧重于将道德原则融入社会的礼乐制度之中。
君主不能空谈理论,而应依照《周礼》的规范来制礼作乐。
回顾过去几年,王莽感到自己已实施了不少效仿古文儒学的改革措施。
其中,最为显著的便是实践了儒家“兴灭国,继绝世”的孝治理念,延续祭祀香火。
此外,还推行了“自认为”孔夫子在《春秋》中所倡导的“讥二名”制度。
将平帝的名字从“刘箕子”修改为“刘衎”,以符合儒家的规范。
同时,又广施仁政,带领官民捐地捐宅以救灾,个人更是捐出百万钱款,为灾区减租减税。
将呼池苑改为安民县,在长安建造了千套安置房以安置灾民。
并承诺,在天灾再次降临时,将吃素来与民共度时艰。
然而,要想成为像周公那样垂范千古的一代大宰,还有更多关键步骤需要迈出。
周公之所以伟大,不仅在于他曾助武王灭纣、平定天下。
更也不在于他曾不顾流言蜚语诛杀叛乱的同胞兄弟管叔、蔡叔。
而是他用了七年的时间来制定周礼,为周朝八百年的立国之本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就连孔夫子在感慨春秋年间礼崩乐坏之时,都对周礼充满了无限憧憬和赞美:
“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”
虽然之前也推行了一些礼乐改革,但还远远不够。
王莽决心一不做二不休,继续效仿周公制定一套详尽完善的礼乐制度。
而典章制度,一直以来都是由好基友刘歆主管着的。
王莽自然要把刘歆请过来,商量商量怎么个弄法,才能仿照西周那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,弄出一套美仑美奂的东西来。
刘歆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和王莽关系不错,但苦于不太善于钻营,一直也没太多机会。
眼看着那些个后来之辈,蹬鼻子上脸,早就立功心切了。
如今有这机会,又怎能辜负好基友的信任。
于是两人再次如胶似漆,兴高采烈的商讨起来。
于此同时,太保王舜也没闲着,又带来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。
报告说,蜀郡的男子路建等人在诉讼过程中,深受宰衡功绩的感化,惭愧地撤回了诉讼,自发地结束了争端。
他赞叹道,这样的情景,即便是周文王感化虞国、芮国君主的故事,也难以超越。
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向天下宣告的祥瑞。
当时,周文王的故事在古籍中流传甚广。
想当年,周文王还只是商朝的一个诸侯,然而他的德行却远播四方。
临近的虞国、芮国之君因为争田而闹得不可开交,听闻文王的贤名后,便一同前往寻求公断。
当他们踏入周的国境时,却惊讶地发现,这里的耕者互相让出田界,路上的行人也都相互谦让。
这一幕让他们深感惭愧,自叹不如,于是再也不提争田之事,默默地返回了各自的国家。
如今,这个神圣的故事竟然在安汉公大人的执政期间得到了重现。
王莽自然大喜过望,因为这个“事例”所传达出的对圣人圣治的模仿、对儒家理想的赞美与想象,无比强烈。
同时呼应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渴望和追求,也为接下来的礼乐制度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……
元始五年(公元5年)正月。
尽管冬日的严寒仍旧在长安城上空徘徊,但南郊新落成的明堂里却已然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。
红墙绿瓦,金碧辉煌,这座象征着汉朝新气象的明堂,在冬日的阳光下更显得庄严而神圣。
这里,汇聚了汉朝的各位王侯贵族,他们身着华贵的祭服,脸上洋溢着庄重与期待。
二十八名诸侯王,地位显赫,如众星拱月般簇拥在明堂之中。
一百二十名列侯,身姿挺拔,尽显贵族风范。
还有那九百多位宗室子孙,或年轻或年迈,但都怀揣着对皇朝的敬畏之心,来到了这里。
有的则窃窃私语,讨论着前不久那场狂风,那场风势之猛烈,几乎将长安城东门的楼瓦一扫而空。
还有的人担任着祭祀的执事,他们紧张而充满热情地等待着祭祀仪式的开始。
身穿祭服的诸侯王中,一位年长的老者,捋着花白的胡须,对身旁的年轻人说道:
“你看这明堂,真是气势恢宏啊!咱们汉朝能有今日之盛况,实属不易。”
年轻人点头称是,眼中闪烁着敬仰的光芒:“是啊,祖父。
听说这次祫祭是安汉公王莽大人一手操办的,他可真是咱们大汉的栋梁之才啊!”
老者闻言,却微微皱眉,低声说道:“王莽此人,虽有才干,但野心也不小。
你日后与他打交道,还需多加小心才是。”
年轻人却有些不以为然,敷衍的点了点头,心中暗道祖父老顽固。
在明堂的另一侧,两位列侯也在低声交谈。
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的列侯说道:“这次祫祭之后,朝廷应该会有加封行赏吧?
咱们这些宗室子孙,总算能沾点光了。”
另一位列侯闻言,却摇了摇头,面露忧色:
“加封行赏是好事,但王莽此人手段狠辣,咱们还是小心为上。
万一哪天他不高兴了,咱们可就倒霉了。”
魁梧列侯闻言,哈哈大笑:“你怕什么?
咱们可是宗室子孙,他王莽难道还敢对咱们下手?”
另一位列侯却不再言语,只是默默地摇了摇头,心中暗自思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