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升堂
清晨的阳光透过县衙木制的窗棂,淡淡洒在李知行的身上,透明而没有温度。
李知行身着七品官服,补子上是一只鸂鶒,头戴乌纱帽。他整个人端坐在高椅上,仪表堂堂,威武不凡。两侧是手执水火棍的皂隶,都挺胸抬头,大声喝道:“升堂!”
吏、户、礼三房,以及兵、刑、工三房的负责书吏们,谨慎的鱼贯走入。他们身着统一的青色长袍,头戴黑色方帽,按照官职高低排列在县令面前。
县丞范宁阳坐在李知行下手左侧,脸上带笑,淡淡的看着。
李知行的目光严厉的扫过堂下众人,示意开始汇报。
皂隶们又喝了一声“威武!”,吏房书吏开始说起县衙里的官情。
李知行听着,他对这一切早已烂熟于心。他一听就知道吏房书吏说得不尽不实,瞒报实情。
县衙里私相授受成风,不知多少人在吏房使孝敬,为了早日获得一个书吏的职位。
他没有深究。
这不是今天的重点。
户房书吏出列禀报的时候,下首的县丞唇边悄然露出一个弧度。
李知行似有所觉。再抬眼看时,只见户房书吏恭敬老实,县丞满脸堆笑的喝着茶。
他抬手示意户房书吏禀报,听见账目流畅自然,严丝合缝,支出收入桩桩件件有理有条。
但这只是一本假账。
李知行的脸色青白,他又想起了前世。
前世自己被户房的假账蒙蔽,导致他对县衙内的真正收支一无所知,每日都在众人的私下取笑中生活。
王家作为地方豪绅,富甲一方,背靠朝廷。王家的影响力深入县衙,上到县丞下到衙役,无不被收买。任何政策举动,都要经过话事人王子息的同意,不然李知行举步维艰。
受制于王子息后,在未来的夺嫡之争里,他被王子息裹挟着走上了错误的道路。
今生,他绝不能重蹈覆辙。
李知行回忆间,户房书吏汇报结束,在堂下静静的候着。
书吏原本志得意满的表情逐渐变得僵硬,不住的瞟着上首的县丞。
县丞疑惑的看向李知行。
李知行一拍惊堂木:“这本账册是假账!”
深秋的衙门,还残留着一丝暑气,此刻则冰寒刺骨,丧失了所有热度。
李知行的话如惊雷霹雳,猛然击在户房书吏身上。
书吏吓得浑身一抖,连忙跪下磕头:“老爷饶命,小人不敢!”
砰的一声,李知行循声看去,是县丞的茶碗落在了地上。
县丞长如细缝般的双眼瞪大了,半晌没有说话。
过了一会儿,缓过一口气,县丞拱手道:“大人何出此言?账册里是有哪项不对?”
自然不会有一项不对。
假账的每一份名目都叫县里的算手仔细算过,能蒙骗得了知府检查,李知行区区一介县令,不是他可以看破的。
但此刻李知行当场叫破,将户房书吏和县丞吓得冷汗直冒。
怀疑李知行是神人天授,有未卜先知,神机妙算之能。
李知行疲倦的摇头,不与他们争辩吵闹。
接下来的书吏汇报也不听了,径自走下台阶,叫衙役带他去看粮仓。
此言一出,县丞和户房书吏双双色变。
他们本打算将粮仓之事拖延,今日就汇报一番工作,以后再去把粮仓的霉米塞到底下,把新米翻到表面。
此时李知行突然去看粮仓,县丞急得出了一身的冷汗。
他惶恐的阻止道:“大人不可!”
李知行回头斜睨他一眼,不由冷笑,也不用衙役带路,脚下生风就出了大堂。
来到粮仓处,仓大使正在与同僚嬉笑,一边吃茶一边看着账本。
突然发现李知行的队伍浩浩荡荡,领着衙门里的十余名长官到达,他吓得猛然起身。
“见过县令老爷!”仓大使跪地磕头。
李知行叫他起来:“打开粮仓,我们要查验存粮。”
仓大使顿时大惊失色,不住拿眼神看着李知行身后的县丞:“大人万万不可,这粮仓...”
编着编着也无话可说,只剩支支吾吾。
县丞鼓足勇气,再一次上前道:“大人,还是回转堂上,听完书吏们的汇报吧。粮仓之事,明日查验也可。”
李知行知道,明日就来不及了。
他们会将新米与霉米调换,然后蒙骗自己是因为陈年旧粮,所以发霉,与县里上下无关。
但实则是他们在贿赂之下将新米低价出售给王家,又高价买了王家的霉米,所以才会出现霉米在上,新米在下的局面。
他油然想起自己被绑在西市,侩子手一刀斩过的痛楚。
此刻暴怒,喝斥仓大使:“我叫你开仓查粮!”
众人面面相觑,仓大使走投无路,恐惧的拿出了钥匙。
粮仓打开,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,臭气熏天。李知行伸手拿了一粒米检验,米粒散发着青绿色,一看就不能吃了。
如果在灾年将霉米发给老百姓,都会吃死人。
书吏们在贿赂前都黑了心肝。
李知行拿住证据,向衙役们喝道:“将仓大使和户房书吏带去大堂!”
衙役们也震惊万分,呆若木鸡。他们没有想到第一天升堂会闹出这么大的风波,此刻都眼看着县丞,希望他能发话。
李知行怒斥县丞:“本官的话,你没有听见?”
县丞一时又气又急,气的是李知行竟然能叫破假账,发现霉米;急得是这一切已经超过了他的控制,接下来如何发展,他一问三不知。
此刻也只有配合李知行,让衙役们动作。
户房书吏和仓大使被带到堂下,双双跪地,不住求饶。
李知行在堂上审理,县丞站在一边,两股战战。
户房书吏和仓大使开始辩解,一个说自己出示的是真账,绝无欺瞒;一个说自己尽心保管米粮,也不知为何会发霉。
李知行不耐烦的听着他们的嘟囔。他甚至知道户房真账藏在几房几间的哪个柜子上,可以直接带人去拿。
但为了获得人证口供,他要户房书吏自己交代。
此刻,他发话道:“两人言语不尽不实,欺瞒本官,各打三十大板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