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秒记住【顶点小说】 dingdian911.com,更新快,无弹窗!
刘德铭一个趔趄,栽进了水塘里,顿觉一阵刺骨的寒凉。他睁开眼睛一看,才发觉是盖在身上的被子滑落在床下,整个身体裸露在黑暗里。他下床弯腰捡起被子,披在身上,走到窗户下的暖气前用手一摸,发现是冰凉冰凉,暖气不知道在夜里什么时候停了。
知道没有了暖气,更觉的浑身发冷,竟然禁不住浑身哆嗦起来,他自语道:一切唯心造!
此刻,再睡是不可能了,他拉开窗帘,东方天边已现出晨曦,他想找个地方暖和暖和,便想起了清和元的头脑。
清和元是专门经营头脑的地方,头脑是雁同市独特的地方风味名吃,也叫八珍汤,专门用作早餐,据说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,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。相传,傅山是一位孝子,中年丧妻之后,未续,一直照顾年迈的母亲。母亲体弱多病,傅山十分心疼,便研制出了以羊肉、莲藕、山药、黄芪、良姜、煨面(炒过的面粉)、黄酒、酒糟八种药材为原料的“八珍汤”,外加腌韭菜做引子,让母亲冬季早上吃,滋养身体。一个冬天过后,母亲精神焕发,恢复如初。自此,头脑便流传下来,成为人们冬季滋补的佳品,深受人们青睐。
刘德铭走出街头,一股寒气顺着鼻孔侵入,直觉得鼻子发酸,禁不住眼泪流了出来,他旋即紧了紧围在脖子上的围巾,捂住了口鼻,挥手拦了辆出租车,直奔清和元。
北方的冬季,早晨的太阳总是慢慢腾腾的不肯露头,此刻,街边的路灯依然亮着,在晨曦的辉映下,显得朦朦胧胧。街上的行人稀少,只有清扫马路的清洁工和几位晨跑的人。但在清和元门口,却是另一番景象,赶早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队,大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,但也有不少年轻人。
刘德铭排在队伍的末端,没多大功夫,他的身后便长出长长的尾巴。排在他前边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,趁着空挡,刘德铭和他聊了起来。男子告诉他,他过来是给老母亲买回去吃的,老母亲腿不好,但好这一口,所以,他每天都要过来给老母亲打包一碗回去,从不间断。
头脑是论碗售卖,分为“单碗”和“双碗”。单碗,是头脑汤里放着三块羊肉、三块长山药和三片莲藕,“双碗“是比“单碗“多出一碗头脑汤,这碗头脑汤里没有羊肉、山药和莲藕,仅仅是面糊,被称为“副碗”。大多数人一般喝一个单碗就够了,为数不多的人能喝下双碗。
终于轮到了刘德铭点餐,他点了一个单碗、一笼烧麦和一壶黄酒,这是一般喝头脑人的标配。然后,他找了个空位坐了下来,没多大功夫,随着服务员“一单一笼一壶”的吆喝,一大碗热腾腾的头脑端了上来,上面架着一笼烧麦,旁边是一碟腌韭菜、一个白瓷酒壶配着酒盅。刘德铭看着这久违的美食,没有顾得上拿起面前的饭勺,就迫不及待的就着碗边吸了一大口烫嘴的头脑,瞬间,一股暖流带着酒香沿着喉咙浸入胃里,他禁不住喊道:“舒服!”
坐在刘德铭对面的是一个老头,鹤发童颜、神采奕奕,主动和刘德铭聊上了,他看着刘德铭面前的头脑,问道:
“就一个单碗,一笼一壶?”
“嗯。”
“小伙子,不行啊,你看看我。”说着,老人指了指他面前的头脑道:
“双碗,两个帽盒,白酒加黄酒,带劲!”边说边把一小瓶白酒和一壶黄酒掺进了头脑碗里,随后,又把腌韭菜也一同倒了进去,搅合起来。
“您真行,我可吃不下那么多。”刘德铭看着老人的吃法和饭量,惊的伸了伸舌头。
老人喝了一口头脑,又拿起桌上的黄酒和刘德铭碰了一下杯子,继续说道:
“人是铁饭是钢,你看我,今年八十六了,身体倍儿棒。”说完,为了证实自己的话,还用拳头“咚咚”的在自己的肩膀上捶打了几下。
老人告诉刘德铭,他喝头脑已经三十年了,每年的冬天从农历白露开始,到第二年的立春之间,每天早上都到这里喝头脑,风雪无阻。
“您身体真好!”刘德铭赞叹道。
“是啊,全凭这一冬天的头脑,这头脑真是个好东西。”说罢,老人拿起酒壶,又倒了一盅黄酒,一扬脖子喝了下去,然后风趣地学着电视里的广告语道:
“要想身体好,坚持喝头脑!”随即跟着的是一串爽朗的笑声。
受老人的感染,刘德铭又要了一壶黄酒,两壶黄酒下肚,周身热乎起来,他一边慢慢地喝着头脑,一边环顾起周围的情况来。这时,天色逐渐明亮,不断有人进来,有孩子陪着老人的,有老两口相互搀扶着来的,也有独自来的,男女老少都有,整个厅堂里熙熙攘攘。购票处依然排着长队,其中有不少人是拿着饭桶的,拿着饭桶往回打头脑的人,绝大多数是为老人打的。见此情景,刘德铭很是感慨,一碗小小的头脑里,融着子女对老人浓浓的孝心。
此刻,刘德铭想到了自己的父母,要是此时也能给他们送去一碗热呼呼的头脑,那该多好啊!
酒足饭饱之后,刘德铭感到有些困倦,他懒洋洋地回到了单位,刚一进楼门,看见李龙和四儿抬着两袋大米,正“吭哧、吭哧”地往楼上走,建强抱着两个箱子、张慧提着两桶油跟在后面。
“你们这是干什么了?”刘德铭问道。
“老大,这是过年工会给发的福利。”四儿喘着气答道。
“都发的是些啥呀?”
“一人一袋大米,一袋面,一桶油,一箱苹果,还有十斤粉条,这是我和你的东西,准备搬到你的办公室。”张慧抬手扬了扬手中的油,回答着刘德铭。
“快别搬了,建强、李龙你们有家,拿回去吃吧。”刘德铭制止住了他们。
“我才不要了,我家住五楼,让我搬上去,那还不累死我?我才不费那个劲了,我家门口就是超市,要啥打个电话就送到家里了,多省事了。”李龙说道。
“是啊,我也不要,我家就三口人,也吃不了呀。”建强附和道。
“那怎办呀?”张慧见建强和李龙都不要东西,为难的看着刘德铭。
“那就扔了算了。”刘德铭看见建强和李龙都在推辞,有点火了。
“老大,你别发火呀,我说的是实话呀,咱们的领导都是猪吗?就不能为咱老百姓想一想,考虑的实际点,给大家发成钱多省事了。”李龙和刘德铭杠上了。
“工会主席说了,上面规定不让发现金。”四儿插嘴道。
“这是啥规定啊,发钱和发物有区别吗?单位的支出并没有少,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,把水变成了冰而已,这是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。我认为,贯彻上级精神必须实事求是,发这些福利关键是该不该发的问题,发多少的问题,而不是发钱还是发物的问题。”李龙来劲了。
“是啊,哪怕是发成超市的购物卡也行啊,能买点自己想买的东西,你说我一个单身,平时连饭也不做,要这些东西有啥用了?”张慧也发起了牢骚。
“去去去,该干嘛干嘛,别说这些没用的。”刘德铭不想听他们的叨叨。
“对了,你不是现在也算是社领导了,就不能给提提意见?”好半天没有发话的建强,突然将了刘德铭一军。
“我虽然算是班子成员,其实还是个受苦的,不管这事。”刘德铭为自己开脱道。
“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张慧冲着刘德铭说了一句风凉话。
刘德铭自知刚才说的话不妥,他想了想说道:
“不过,你们说的这个问题还真是个问题,现在中央领导一再强调以人为本,为群众着想,这样发福利,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有考虑到,第一是拿不动的问题,好多老、弱、病、残的同志,以及住得远的、住的高的、交通不便的同志,怎么把东西拿回去。第二个问题是吃不了的问题,家里人口少的同志,一下子发这么多东西吃不了,造成了浪费。第三个问题是没法吃的问题,就像我们这些单身,拿回这些东西也用不上,怎么办?如果把这些问题考虑到,这样做大家就会满意。”
“还是老大说得对,考虑问题有水平有高度,像个大领导!上面真是瞎了眼了,怎就不让你当一把手呢?”张慧听了刘德铭的分析,立马拍开了马屁。
“胡说什么了,不过,我会把这个问题在会上提出的。”刘德铭说道。
“对,就应该反应群众的意见。”李龙跟了一句。
回到办公室,刘德铭认真的考虑着刚才建强、李龙他们说的话,觉得一个小小的发福利问题,从中就能看出领导有没有从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。现在好多领导把好事做成坏事,群众不买账,就是因为只是机械得去执行上面的规定,而没有从群众出发,没有实事求是。看来,怎么样坚持实事求是真是一个大问题。